威普罗(Wipro Technologies)从食用油跨足到数位科技的奇异之旅,可说是印度崛起的表征,如今,威普罗已是营收高达24亿美元科技新锐。本文摘自《班加罗尔之虎: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》,对应的有声书摘可以从这里(mp3)下载。
当2000年10月18日印度资讯科技巨擘威普罗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时,年营收仅逾5亿美元,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名不见经传。但如今威普罗的营收已高达24亿美元,可说是印度崛起的表征。
西印度农产品公司的转捩点-老板骤逝,少东继位
回顾威普罗从食用油到数位科技的奇异之旅,曾担任威普罗的资讯长多年的史里德哈·密塔(Sridhar Mitta)表示:"这一半出于努力,一半是靠机缘。"
董事长普莱姆基(Premji)在二十一岁于史丹福大学念四年级,正准备暑修课程的考试时,突然接到母亲从印度打来的电话,告知令他大为震惊的消息:时年五十一岁的父亲因心脏病过世。普莱姆基马上搭飞机回孟买。
父亲的逝世不仅是家中的悲剧,对年轻的普莱姆基来说,也是人生重大的转捩点。他原本的梦想是要到世界银行任职,协助开发第三世界国家,但如今他只能投入拯救在不景气中摇摇欲坠的家族企业。
股东呛声,毛头小子誓言证明对方看走眼
普莱姆基的祖父当年白手起家,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大盘米商。他的父亲原本在祖父的旗下工作,后来自立门户。当普莱姆基返抵家门时,他发现家族企业摇摇欲坠,也获知父亲挑选他当接班人,他觉得这是他无法推辞的责任。普莱姆基表示:"这就好像被丢进游泳池一样,为了避免溺水,必须马上学会游泳。"
当时公司旗下约有350名员工,大部分都在孟买一带,年营收仅300万美元。当时公司已经公开上市,是率先在印度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之一。普莱姆基接掌公司没多久,就必须召开年度股东大会,股东们相当焦躁不安。
普莱姆基记得当时有位股东站起来抱怨公司获利太差,而且还说:"你这种毛头小子没办法经营公司。"他要求普莱姆基把公司卖给出价最高的收购者。普莱姆基表示:"为此,我下定决心,非得证明他看走眼。"
站稳脚步后,决定多角化经营
当时公司的业务是向农民收购花生,碾碎后制作酥油及糕饼。主要员工是原物料采购者,他们会取农夫收成的花生米,咬碎后评估含油量,再据此定价。普莱姆基则以简单的流程取代这种方式,他向农民取得样本、烘干花生米、秤重、再计算含油量,以技术化流程取代主观判断,最后这种方式还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,让公司因此转亏为盈。
食用油事业蓬勃发展,普莱姆基开始扩充版图。1970年代,西方大型企业正迅速收购不相关的事业,组成集团,主要动机是想在不同的产业中压宝,在各行各业景气循环下,让公司的收益可以更为平顺。
所以他便跨足肥皂与美容产品业,也制造建筑设备的液压零件。西印度农产品公司从此更名为威普罗,成为年营收3,000万的小型集团,采多元化经营,而且享有不错的获利,但是当时在全球商业界依旧籍籍无名。
从食用油到数位科技
1977年,印度政府通过新法令,规定外商必须透过印度本地自有的关系企业营运。IBM当时是全球最主要的电脑公司,只好退出印度市场。普莱姆基回忆当时的情况:"IBM一走,市场虚位以待,所以我们便决定锁定资讯科技业。"
当普莱姆基面试史里德哈·密塔时,密塔还劝他不要贸然投入这个行业。不仅如此,普莱姆基等一行人还说服他加入威普罗担任研发长,当时密塔甚至连资讯系的学位都没有。
当时IBM还没推出个人电脑,所以当时电脑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。密塔研读了几个月以后,决定以微处理器制造所谓的迷你电脑,并锁定企业市场,这也算是印度市场的先例。
威普罗在1年内便推出迷你电脑,那是印度第1台不需要程式设计师在成叠的打孔卡上撰写应用程式的电脑。1981年,当威普罗在德里的电脑展中展示这台电脑时,"在印度市场掀起一阵轩然大波。"威普罗后来便跨入个人电脑市场,迅速成为印度首屈一指的电脑大厂,以率先推出新技术及提供优质服务而广获市场的青睐。
但好景不常,1990年代初期,印度解除禁令、开放市场,使世界顶尖的科技大厂纷纷涌入印度,威普罗也因此面临危机的考验。普莱姆基等人都相信,长期而言,他们在个人电脑业绝对比不过康柏、惠普,及IBM等大厂。这些主要品牌都有庞大的研发资源及巨额的销量,让他们有足够的本钱可以长期削价竞争,并在技术上超越威普罗及印度其他本土电脑业者。
导入国际品质标准,向全球推销工程专业
当时密塔建议公司开始向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推销工程专业,亦即工程实验室租聘。
威普罗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软体工程设计,为电讯设备及电脑设计内嵌应用程式,很快他们又接着投入硬体及晶片设计。当时德州仪器与摩托罗拉都已经在印度成立自己的软体研发中心,以便善用当地优质廉价的程式设计资源。
威普罗的领导者认为,他们也可以成立类似的运作单位,向西方的各行各业销售同样的服务,对象不单只有科技公司而已,还包括银行、制造商,及零售业者等等。
但是奉行资本主义的西方大型企业,会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小公司帮他们处理重要的开发工程吗?答案是:没那么快。所以普莱姆基和同仁认为,他们需要先做点基本工,建立可信度。他们的作法是:积极导入国际品质标准。于是他们开始搜罗最新标准,迅速将这些标准套用在软体设计及硬体研发上。
1995年起,威普罗便开始获得国际标准组织ISO 9000的品质认证,当时他们只有几百位工程人员而已,后来卡内基美隆大学的软体工程学院开始针对软体设计制订标准时,他们又把焦点锁定在那套标准上。 1999年,威普罗成为全球首家完成顶级认证,亦即符合软体能力成熟度模型(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,CMM)第五级标准的软体服务业者。
威普罗也积极推动六标准差(Six Sigma)的品管概念,帮他们改善与规画营运流程,以利流程重复进行,并增加可靠度,如今威普罗内部都是六标准差的资深专家。现在他们又积极把丰田汽车的精实制造技术(lean manufacturing),运用在软体设计及企业流程委外运作上。
前进矽谷,从一户两房公寓开始
这一切过程好像都很简单顺利,但事实不然。威普罗所推动的每项计划,几乎都是改革传统作法的硬战,这也是让威普罗变得如此坚定果决的部分原因。如今是心林顾问公司营运长的苏柏多·巴克奇,曾经长期担任威普罗高阶管理者,他提到当初在矽谷设立据点的过程。
首先,他必须向德里政府申请外汇许可,当时负责这项专案的官员只准他换汇10万美元,支应第一年的开销。他便拿着这一丁点资金,带着太太和两个女儿移居到库比提诺(Cupertino)的苹果电脑总部附近,住进一户两房的公寓。
他在餐厅里规画出一小间办公室,用朋友的信用卡到普莱斯量贩店(Price Club)买了一台电脑和传真机,开始尽速地赶出提案。两个女儿在隔壁房里收看卡通,但是当电话响时,他们知道要将电视转为静音,好让老爸接起电话时回应:"您好,威普罗科技。"
与奇异的合作,建立了可信度
威普罗在美国各地寻找顾客时,员工就像游牧民族一样,他们的消息来源是一些在英特尔、希捷(Seagate)、升阳等公司任职的科技界朋友(大多也是印度人)。
他们会前往某个城市,待在最便宜的饭店里,翻电话簿寻找潜在顾客,之后便从旅馆房内打几通电话,拜访这些潜在顾客。威普罗企业解决方案总裁苏迪柏·巴尼杰(Sudip Banerjee)表示:"没人听过我们这家公司,打了几十通电话以后,后续通常都没人回应。"
直到碰到奇异公司以后才有了重大的突破。1990年,两家公司合资共组威普罗奇异医疗系统公司(Wipro GE Medical Systems),在印度销售奇异公司的医疗设备。所以当奇异决定把一些软体开发移到印度进行时,他们对威普罗已经相当熟悉。
威普罗的整个团队,都倾全力说服奇异,终于获得奇异的首肯,让他们先帮奇异维护一些应用软体,之后再帮他们开发专用软体。
巴尼杰表示:"这是一笔很大的生意,让我们因此建立了可信度。"巴尼杰是开发威普罗软体事业的一大功臣,他促成威普罗与奥多比(Adobe)、网景、Macromedia等主要公司的结盟。当软体后来独立出来成立事业群时,他便担任第一任总裁。
马戏团启示:不能画地自限
1999年,当千禧虫Y2K的问题致使市场对软体修补的需求激增时,普莱姆基延揽威菲克·保罗担任威普罗科技的副董事长暨总裁,要加速事业的成长。
保罗早已对威普罗相当熟稔,威普罗也对保罗知之甚详。1990年,他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(Bain & Company)跳槽到威普罗奇异医疗系统公司担任领导者,也是公司的第一位员工。
他在印度经营这家公司6年后,才返美经营奇异医疗系统公司。当时奇异公司的执行长杰佛瑞·伊梅特(Jeffrey Immelt)把他叫进办公室里,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奇异公司里的大好前程,跑去一家位于班加罗尔的小公司任职。保罗表示:"我看到我有机会把当时类似家庭手工业的组织加以企业化,让卓越的流程变成一项核心竞争力。"
威普罗当时正处于转变之中,在网路狂潮横扫印度及欧美之际,公司一些高阶管理者(包括密塔)都离职加入新兴科技公司。当大家看到有机会筹资、架设网站,便一夕致富时,威普罗的服务事业相较之下逊色许多,而留下来的人也对威普罗及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。
保罗知道他必须改变这样的氛围,却不知从何着手。有一天当他参观班加罗尔近郊的马戏团时,他发现有只大象只用地面小小的木桩栓着。大象其实可以轻易地拔除木桩脱逃,但它甚至连试都没试。
保罗问驯兽师为什么,他回答:"当大象还小时,就一直栓在小木桩上。刚开始,它们想要拔木桩,却拔不动,之后也就不再尝试了。"保罗表示:"从这边我学到一个启示,不能画地自限。"他认为威普罗基本上眼光放得还不够大。
订立"逢四达四计划",大胆逐梦
保罗为了激励公司,订出了大胆的目标:在2004年以前,让威普罗成为一家营收40亿的公司,也就是所谓的"逢四达四计划"(4 in 4 plan)他预期一半的成长将来自于自体成长,另一半则是透过收购。他们就设立这么一个目标,一个驱动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的大胆目标。保罗表示:"我们决定大胆逐梦,大家有信心真的可以办到。"
2005年春季,当保罗决定另谋高就时,威普罗已经成长为年营收19亿美元的企业,旗下有四万多名员工。这个成果虽然落后保罗原先设定的40亿营收目标许多,但没有人因此苛责他。
2001及2002年,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,减缓整个科技业的成长步调。而且,保罗在美国参与几次小型收购案后,发现整并并非易事,也决定不再采取积极的收购策略。他在威普罗留下的功绩是,他让威普罗看到各种可能性,把威普罗改造成一家更能有效掌握一切可能的公司。
威普罗模式:研读、依循程序、想出新点子
保罗走后,普莱姆基把长久以来担任威普罗电讯事业群领导者的饶欧(A. L. Rao),拔擢为公司的营运长。当普莱姆基挑选饶欧担任营运长时,他清楚告诉饶欧他的期望:更多的创新。
威普罗没有美国许多科技公司普遍"唯我独尊"(not invented here,不是我发明的就不算数)的老大心态,它知道自己何时需要协助,并乐于协助。所以饶欧的第一步就是找上班加罗尔的艾瑞万创新谘询公司(Erehwon Innovation Consulting),这是大举强化威普罗创新引擎的一大起步,可说是威普罗最经典的方法:研读、依循程序、想出新点子。
在此同时,普莱姆基与管理团队也决定把公司的核心理念正式化,并将它命名为"威普罗模式"(Wipro Way)。威普罗模式是一种进行式,全球化也是,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入探索威普罗,洞悉它的运作方式,了解它的致胜关键及错误教训。
相关链接:
计世报道:中国IT竞争力为何连年下跌? 资讯中心-计世网
Lenovo品牌被指妨碍海外拓展 专家建言联想改名
PC:惠普擴大領先,宏碁躍升第三,联想继续裁员
Technorati : 管理之道